前些天,在一個名為《財富人生》的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當節目漸近尾聲時,按照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
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么?
沉思片刻之后,他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車站几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后,他便經常逃票上車。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這些公司都是先對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后,卻又都是婉言相拒。真是莫名其妙。
最后,他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電子郵件,發送給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煩請他告知不予錄用的理由。當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對方的回覆──
陳先生,我們十分賞識您的才華,但我們調閱了您的信用記錄后,非常遺憾地發現,您有三次乘車逃票記載。我們認為此事至少証明了兩點:
1.你不尊重規則。
2.您不值得信任。鑒于能上能下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錄用您,請見諒。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在回信中最后摘錄的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
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第二天,他就啟程回國了。
故事講完了,電視中出現一片沉寂。
主持人困惑地問:這能說明你的成功之道嗎?
“能!因為故事中的年輕人就是曾經的我,”他坦誠而高聲地說:
“我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只是因為我一起將昨天的‘絆腳石’當成今天的‘墊腳石’而已。”
現場頓時掌聲如潮。
人生總是復雜,道理卻相對簡單﹔更多的時候,一句話一輩子
想把朋友寄來的好文章整理起來,希望以後家人可以在這裡找到一些記憶和有用的資訊,是這個網誌源起,有一大部份是兒子成長的記錄,還有自己學習新事物的表現,它就像是人生的記事本吧,我如是想。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突破,就是做你不敢做的事
他今年28歲,政大心理系畢業。從小成績優異,在多少人的眼光下,他就是大家所說的資優生。
而他的父母親也是希望他能夠出國唸書,以後當一位傑出的心理醫師。
這是父母親對他的期望。他也很認真努力再實現這個願望,在他大三以前,他一直是那種認真念書,每天足不出戶,可以一個禮拜都不出寢室,在宿舍裡吃飯睡覺。
但直到有一天他的同學,告訴他有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要介紹給他認識。
成功,成功是什麼?在大三的 時候,成功對他而言似乎有點遠 。
不過,在同學的邀約下,他跟這位成功的企業家認識,
而這位企業家告訴他一句話,讓他震撼不已...,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一 生。
以下就是他所聽到的那句話:
當你用現在既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現在所能擁有的;
但當你用現在所沒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你現在所沒辦法擁有的。
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也很有感觸...過去的我,有著許多的夢想與理想,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加上生活的種種挫折,讓我失去了夢想...
雖然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卻只是停留在抱怨與悔恨當中,無法自拔。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想法與觀念,他固著於現狀之中,當別人告訴我要改變自己時,我總是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是這樣嗎?我想是因為自己的觀念吧!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抉擇,我們總是在對的時刻,做了錯誤的選擇...
直到事後,我們又陷入後悔之中。如果當初怎樣...就不會怎樣?
為何要讓自己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呢?我們可以有所改變的!
有的人,剛出社會懷抱著很多的夢想...但是隨著工作與生活壓力...
他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何在??有的人,他從小在父母的期望下,唸建中,唸北一女,後來考上台大,清大,政大....求學過程一帆風順...
可是,他所實現的是自己的夢想嗎?還是父母親的?
還是社會大眾的呢?80%的人,一生都在實現別人的夢想...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如果你真的知道你要的是什麼?那麼恭喜你!因為你非常有智慧!
但是如果你不是,那請你停下腳步思考一下...你要的是什麼?
在這個訊息萬變的21世紀中,將來我們會到怎樣的事情,我們不知道...
如果我們還在想要用過去的能力來過下半輩子,那的確要好好思索一番...
唯有透過讓自己不斷成長與學習,學習第二專長..這是很重要的。
沒有人能夠預知明天是會怎樣,為未來預先準備,才是當務之急。
也許你對你的現狀,十分滿意。那也很恭喜你,因為你知足常樂。
可是也要偷偷跟你說,你可能少了那麼一點遠見..
一個沒有危機意識的人,他將是最大的危機。
王永慶為何會成功呢?因為他永遠看得比我們多,想得比我們遠。
如何儲備你的21世紀戰鬥力呢?
唯有聰明的你,透過你聰明的頭腦,好好思考一下囉!
突破,就是做你不敢做的事!
而他的父母親也是希望他能夠出國唸書,以後當一位傑出的心理醫師。
這是父母親對他的期望。他也很認真努力再實現這個願望,在他大三以前,他一直是那種認真念書,每天足不出戶,可以一個禮拜都不出寢室,在宿舍裡吃飯睡覺。
但直到有一天他的同學,告訴他有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要介紹給他認識。
成功,成功是什麼?在大三的 時候,成功對他而言似乎有點遠 。
不過,在同學的邀約下,他跟這位成功的企業家認識,
而這位企業家告訴他一句話,讓他震撼不已...,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一 生。
以下就是他所聽到的那句話:
當你用現在既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現在所能擁有的;
但當你用現在所沒有的能力在努力時,你未來所擁有的將是你現在所沒辦法擁有的。
我聽到這句話時,心中也很有感觸...過去的我,有著許多的夢想與理想,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加上生活的種種挫折,讓我失去了夢想...
雖然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卻只是停留在抱怨與悔恨當中,無法自拔。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想法與觀念,他固著於現狀之中,當別人告訴我要改變自己時,我總是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是這樣嗎?我想是因為自己的觀念吧!
人生有許許多多的抉擇,我們總是在對的時刻,做了錯誤的選擇...
直到事後,我們又陷入後悔之中。如果當初怎樣...就不會怎樣?
為何要讓自己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呢?我們可以有所改變的!
有的人,剛出社會懷抱著很多的夢想...但是隨著工作與生活壓力...
他不知道自己的夢想何在??有的人,他從小在父母的期望下,唸建中,唸北一女,後來考上台大,清大,政大....求學過程一帆風順...
可是,他所實現的是自己的夢想嗎?還是父母親的?
還是社會大眾的呢?80%的人,一生都在實現別人的夢想...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如果你真的知道你要的是什麼?那麼恭喜你!因為你非常有智慧!
但是如果你不是,那請你停下腳步思考一下...你要的是什麼?
在這個訊息萬變的21世紀中,將來我們會到怎樣的事情,我們不知道...
如果我們還在想要用過去的能力來過下半輩子,那的確要好好思索一番...
唯有透過讓自己不斷成長與學習,學習第二專長..這是很重要的。
沒有人能夠預知明天是會怎樣,為未來預先準備,才是當務之急。
也許你對你的現狀,十分滿意。那也很恭喜你,因為你知足常樂。
可是也要偷偷跟你說,你可能少了那麼一點遠見..
一個沒有危機意識的人,他將是最大的危機。
王永慶為何會成功呢?因為他永遠看得比我們多,想得比我們遠。
如何儲備你的21世紀戰鬥力呢?
唯有聰明的你,透過你聰明的頭腦,好好思考一下囉!
突破,就是做你不敢做的事!
人緣是你的養老基金
老李在公司服務將近二十年了,是一步一腳印,才慢慢爬升到 目前主管的職位。 新進員工個個學歷傲人,不是碩士就是博士 ,薪水領得多,職位也比他高。但是做起事來,可不見得比他們這些「資深」員工行。老李老大不服氣,不知不覺以「資深」資格自居,總是問:「是你該配合我?還是我該配合你?」 結果老朋友、新朋友一個個遠離他,使他的人緣「盪(down)到 最低點,工作推展也越發力不從心。
「是別人該配合我?還是我得配合別人?」如果這句話是你在職場上的口頭禪,那麼請你也看看下面這一則故事。曾被譽為 全世界最偉大的礦治工程師赫蒙,耶魯大學畢業,又在德國福萊堡修完碩士學位回美國找竹一份工作,遇到一位沒有學歷又不相信文憑的大礦主赫斯特。
大礦主對赫蒙說:「我不想錄用你,是因為你是碩士,腦袋裡只裝滿一大堆沒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文縐縐的工程師。」
赫蒙貼近大礦主,說:「倘若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有個秘密我想告訴你。」
大礦主點頭,赫蒙一本正經的說:「其實我在德國什麼也沒學到 ,只是在那裡鬼混了三年。」大礦主笑嘻嘻的說:「好!很好 !你明天就來上吧!」
瞧!人緣就是在這種「萬事互相效應」中產生的。中年朋友「送貴重禮物換交情?」這是短期存款,甚至可能只是即期存款 ;想擁有新員工、老同事的永遠人緣,還是請確實把握以下的 「五不」原則吧:
1.依老不賣老。
2.彈性不固執。
3.幽默不傷人。
4.關心不冷漠。
5.真誠不矯情。
有位心理學家還列出一張人際關係自省表:
1.此人不在,萬事皆休。
2.此人在比較好。
3.此人在與不在都無關緊要。
4.此人不在比較好。
5.此人消失更好。
你的人緣處於第幾位呢?試問:「剪刀、石頭、布」,你說孰弱孰強?換個角度看,其實誰配合誰都無所謂,處事圓融最重要, 因為─「人緣」將是你的養老基金!
每個看過「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觀感,有的人欣賞的是心理學方面的探討、有的人認同的是它對於人生價值觀的辯證、有的人則趁機窺探了年輕人的迷惘與叛逆。
然而,最教我動容的,反而是片中著墨不多的小部分─友情。男主角最好的朋友知道他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和智商,卻整天跟他們一起喝酒鬼混、賣體力打零工,這位朋友不願見他埋沒了自己的天分,於是就對他說:「每天我開車去接你的時候,我都只高興十分鐘。其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天我去找你時你已不在這裡,而是到另一個地方,去發揮你的才能、尋找你的夢。我當然希望我們能一直在一起,可是如果二十年後,你還是跟我們一樣只能待在這裡,那我也許會有些恨你!」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主角果真不告而別,到大都市尋夢去了,他的朋友發現他離開時,那種摻雜了詫異、高興、卻又難掩失落與惆悵的表情;他固然為自己的好友能勇敢追逐理想而感到欣喜,但內心卻未嘗沒有一絲眷戀與不捨,然而他依舊在心裡默默地為他祝福,開著車默默地離去。
有時候,在我們的生命裡,會面臨許多的轉折與低潮,如果沒有朋友在旁鼓勵、扶持,也許就掙脫不開、跨不過去。可是圍繞在身邊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關心、了解你,真心無私地分擔你的榮耀與艱辛?你又能遇到幾個人值得你為他付出這樣的情誼?
玩樂的朋友易尋,心靈相交的知己卻難覓;偏偏人又有一種很矛盾的性格,往往會不經意地傷害最關心自己的人, 實在是我們慣於把這種難得來的緣分,看得太過等閒了!
一生中若能尋到一、兩個真正的知己,恐怕就稱得上幸運了。
願我的好友,當下皆能愉悅此心此身.
「是別人該配合我?還是我得配合別人?」如果這句話是你在職場上的口頭禪,那麼請你也看看下面這一則故事。曾被譽為 全世界最偉大的礦治工程師赫蒙,耶魯大學畢業,又在德國福萊堡修完碩士學位回美國找竹一份工作,遇到一位沒有學歷又不相信文憑的大礦主赫斯特。
大礦主對赫蒙說:「我不想錄用你,是因為你是碩士,腦袋裡只裝滿一大堆沒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文縐縐的工程師。」
赫蒙貼近大礦主,說:「倘若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有個秘密我想告訴你。」
大礦主點頭,赫蒙一本正經的說:「其實我在德國什麼也沒學到 ,只是在那裡鬼混了三年。」大礦主笑嘻嘻的說:「好!很好 !你明天就來上吧!」
瞧!人緣就是在這種「萬事互相效應」中產生的。中年朋友「送貴重禮物換交情?」這是短期存款,甚至可能只是即期存款 ;想擁有新員工、老同事的永遠人緣,還是請確實把握以下的 「五不」原則吧:
1.依老不賣老。
2.彈性不固執。
3.幽默不傷人。
4.關心不冷漠。
5.真誠不矯情。
有位心理學家還列出一張人際關係自省表:
1.此人不在,萬事皆休。
2.此人在比較好。
3.此人在與不在都無關緊要。
4.此人不在比較好。
5.此人消失更好。
你的人緣處於第幾位呢?試問:「剪刀、石頭、布」,你說孰弱孰強?換個角度看,其實誰配合誰都無所謂,處事圓融最重要, 因為─「人緣」將是你的養老基金!
每個看過「心靈捕手」這部電影的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觀感,有的人欣賞的是心理學方面的探討、有的人認同的是它對於人生價值觀的辯證、有的人則趁機窺探了年輕人的迷惘與叛逆。
然而,最教我動容的,反而是片中著墨不多的小部分─友情。男主角最好的朋友知道他有異於常人的天賦和智商,卻整天跟他們一起喝酒鬼混、賣體力打零工,這位朋友不願見他埋沒了自己的天分,於是就對他說:「每天我開車去接你的時候,我都只高興十分鐘。其實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天我去找你時你已不在這裡,而是到另一個地方,去發揮你的才能、尋找你的夢。我當然希望我們能一直在一起,可是如果二十年後,你還是跟我們一樣只能待在這裡,那我也許會有些恨你!」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主角果真不告而別,到大都市尋夢去了,他的朋友發現他離開時,那種摻雜了詫異、高興、卻又難掩失落與惆悵的表情;他固然為自己的好友能勇敢追逐理想而感到欣喜,但內心卻未嘗沒有一絲眷戀與不捨,然而他依舊在心裡默默地為他祝福,開著車默默地離去。
有時候,在我們的生命裡,會面臨許多的轉折與低潮,如果沒有朋友在旁鼓勵、扶持,也許就掙脫不開、跨不過去。可是圍繞在身邊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關心、了解你,真心無私地分擔你的榮耀與艱辛?你又能遇到幾個人值得你為他付出這樣的情誼?
玩樂的朋友易尋,心靈相交的知己卻難覓;偏偏人又有一種很矛盾的性格,往往會不經意地傷害最關心自己的人, 實在是我們慣於把這種難得來的緣分,看得太過等閒了!
一生中若能尋到一、兩個真正的知己,恐怕就稱得上幸運了。
願我的好友,當下皆能愉悅此心此身.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那再聰明也沒有用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那再聰明也沒有用
. .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那再聰明也沒有用
我有一個朋友,晚上跟太太說要到街角的電器行買些電池,
結果,半小時回來後,
居然「順便」搬了一台20吋的彩色電影機回家!
太太一看到電視機,氣死了,
大罵他「神經病」、「你發瘋啦!你不是說只去買電池嗎?」
噢,不,這是「一般太太」的做法──
先把扛著電視機回來的老公臭罵一頓,
然後再嘮嘮叨叨唸他個「三天三夜」!
可是,這朋友的太太並沒有如此,
她雖然訝異,但看老公扛回電視機「已成事實」,
吵也沒用,就笑笑接受;
不過,這也就成為生活中,她調侃「衝動型老公」的笑料。
最近,看到一位太太寫的文章,提到結婚當夜,
她因卸「新娘妝」較費時,老公就先進浴室洗澡;
當她稍後進入浴室時,發現老公已為她在牙刷上,
擠好「適量的牙膏」。
而在蜜月旅行期間,無論誰先沐浴盥洗,
他們倆都延續這個習慣──一定會「幫對方擠好牙膏」。
如今,這對夫妻結婚已經四、五年了,也有兩個小孩了,
可是「為對方擠牙膏」的習慣從未間斷。
這位太太說,每次要刷牙時,看到先生已經為她擠好牙膏,
就不禁「會心一笑」,心頭上也洋溢著無限「溫馨、幸福」。
看了這篇文章,我真是感動,也覺得慚愧、汗顏;
我們常常只會挑剔另一半、甚至牢牢記住對方的缺點,
卻很少真心為她(他)擠個「愛的牙膏」啊!
其實,
每個人在卿卿我我、含情脈脈地談戀愛時,
誰都不願「愛情死了」,
也不會料想到「情人」竟會變成「仇人」;
可是,事實上,人就是那麼「難度情關」,不懂得做好「男女溝通」,
所以咱台灣才會有「平均每天107對夫妻離婚」、「警員槍殺女友」、
「女研究生為了爭奪男友,而將情敵擊斃毀屍」、
「男大學生放火,和女友同歸於盡」等等感情事件。
事實上,
有許多人只想轟轟烈烈和她「談戀愛」,卻「不懂得愛」,
而且也忘記了愛是需要學習的──
學習「愛在心頭口常開」、
學習「多聽、多讓、多關懷」、
學習「愛我愛人所愛的人與事」、
學習「退讓與寬容」;
曾有人說:「男人的頭比女人容易禿,證明男人比女人『多用腦』;
女人的胸部比男人大,證明女人比男人『多用心』!」
可是,如果不懂得「愛」,也不懂「包容、忍耐」,
即使「禿光了頭」,也不表示「會用腦」;
相同地,一個「超級波霸」也不見得「多用心」啊!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女孩說,和男友吵架時,
她經常告訴自己──「忍住氣、數秒數」,
一、二、三、四、五數到二十、三十、四十。
「為了愛他,我必須忍,我要數秒數,
讓自已『慢慢生氣、快快忘記』!」
是的,因著愛,
我們要學習「關懷、退讓」、「數秒數、不動怒」、
「幫他放洗澡水、順便擠愛的牙膏」、
「幫他拔白頭髮、為他歡喜為他憂」;
只要能「少點怨、多些感謝」,
則甜蜜的愛情,將永遠不死!
其實,不是只有對情人才要學會〝包容、忍讓〞,
往往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
父母兄弟姊妹死黨....我們都忽略了!
對他們的愛是要像對情人一樣的,甚至要更好,
因為~~真正的朋友是一輩子的!
. .
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那再聰明也沒有用
我有一個朋友,晚上跟太太說要到街角的電器行買些電池,
結果,半小時回來後,
居然「順便」搬了一台20吋的彩色電影機回家!
太太一看到電視機,氣死了,
大罵他「神經病」、「你發瘋啦!你不是說只去買電池嗎?」
噢,不,這是「一般太太」的做法──
先把扛著電視機回來的老公臭罵一頓,
然後再嘮嘮叨叨唸他個「三天三夜」!
可是,這朋友的太太並沒有如此,
她雖然訝異,但看老公扛回電視機「已成事實」,
吵也沒用,就笑笑接受;
不過,這也就成為生活中,她調侃「衝動型老公」的笑料。
最近,看到一位太太寫的文章,提到結婚當夜,
她因卸「新娘妝」較費時,老公就先進浴室洗澡;
當她稍後進入浴室時,發現老公已為她在牙刷上,
擠好「適量的牙膏」。
而在蜜月旅行期間,無論誰先沐浴盥洗,
他們倆都延續這個習慣──一定會「幫對方擠好牙膏」。
如今,這對夫妻結婚已經四、五年了,也有兩個小孩了,
可是「為對方擠牙膏」的習慣從未間斷。
這位太太說,每次要刷牙時,看到先生已經為她擠好牙膏,
就不禁「會心一笑」,心頭上也洋溢著無限「溫馨、幸福」。
看了這篇文章,我真是感動,也覺得慚愧、汗顏;
我們常常只會挑剔另一半、甚至牢牢記住對方的缺點,
卻很少真心為她(他)擠個「愛的牙膏」啊!
其實,
每個人在卿卿我我、含情脈脈地談戀愛時,
誰都不願「愛情死了」,
也不會料想到「情人」竟會變成「仇人」;
可是,事實上,人就是那麼「難度情關」,不懂得做好「男女溝通」,
所以咱台灣才會有「平均每天107對夫妻離婚」、「警員槍殺女友」、
「女研究生為了爭奪男友,而將情敵擊斃毀屍」、
「男大學生放火,和女友同歸於盡」等等感情事件。
事實上,
有許多人只想轟轟烈烈和她「談戀愛」,卻「不懂得愛」,
而且也忘記了愛是需要學習的──
學習「愛在心頭口常開」、
學習「多聽、多讓、多關懷」、
學習「愛我愛人所愛的人與事」、
學習「退讓與寬容」;
曾有人說:「男人的頭比女人容易禿,證明男人比女人『多用腦』;
女人的胸部比男人大,證明女人比男人『多用心』!」
可是,如果不懂得「愛」,也不懂「包容、忍耐」,
即使「禿光了頭」,也不表示「會用腦」;
相同地,一個「超級波霸」也不見得「多用心」啊!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女孩說,和男友吵架時,
她經常告訴自己──「忍住氣、數秒數」,
一、二、三、四、五數到二十、三十、四十。
「為了愛他,我必須忍,我要數秒數,
讓自已『慢慢生氣、快快忘記』!」
是的,因著愛,
我們要學習「關懷、退讓」、「數秒數、不動怒」、
「幫他放洗澡水、順便擠愛的牙膏」、
「幫他拔白頭髮、為他歡喜為他憂」;
只要能「少點怨、多些感謝」,
則甜蜜的愛情,將永遠不死!
其實,不是只有對情人才要學會〝包容、忍讓〞,
往往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
父母兄弟姊妹死黨....我們都忽略了!
對他們的愛是要像對情人一樣的,甚至要更好,
因為~~真正的朋友是一輩子的!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文/蔣 勳
天下雜誌284期 2003/10/1
我過去常和美術系的學生討論到,四年以後要到哪裡去、要做什麼、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覺得家裡有面牆很空白,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裡。
但是,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餘裕,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牆,以及那幅畫?
不僅是對美術系學生,我想要談的是,如果社會沒有美、不重視美,它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它殘缺了什麼?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
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種幸福感。「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
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
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
我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
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
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我們現在再去讀《阿Q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
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
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
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
「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
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
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而是樹葉上的顏色,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因為陽光照下來,它厚的部份、薄的部份和透光的部份,是這麼豐富。
古代希臘、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遠比我們今天精采。因為他們很安靜,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喪失了之後,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生命不可能豐富。
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我相信那個是美。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在記憶中,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在金山的海邊、在墾丁的海邊。你的腳掌曾經接觸過那麼濕潤、那麼柔軟的沙。把那個找回來。
我去總統府演講時,就跟阿扁說,「阿扁你該休假了,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
我從七○年代回國,台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戒嚴時期,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後來我看到經濟上的繁榮,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前面兩個都是白費。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不是在社會裡的排行,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我的行業、專業,我會享受,享受是一種美啊!
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麵,快樂得不得了。他跟我說這個麵是特別的,我碰水幾次,再拿起來再碰水,它很Q。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麵的差好多,他好快樂。他覺得他的行業是除了賺錢以外,有得意的東西,因為他有成就感,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有成就感?
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而這個自我,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做的時候很開心。
我常說美的庫存,美需要庫存。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你提不出錢。
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
我們的痛苦是,你在某個年齡層,某個行業裡發現:你的感覺沒有了,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這個悲哀是,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有一天你要去提領,會非常困難。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
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
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
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
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好的作家說,生命裡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那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
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無法寫詩、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但是它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樣的時刻,你握著他的手,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如同在SARS的時刻裡,醫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這時候,醫學對他來說,是不是一個功利?而缺乏另外一個「人」的動機在裡面?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這麼年輕,他們的反應,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
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
天下雜誌284期 2003/10/1
我過去常和美術系的學生討論到,四年以後要到哪裡去、要做什麼、要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些學生會說我要做畫家,如果買了房子和車子有剩的錢,覺得家裡有面牆很空白,會去買一張畫掛在那裡。
但是,到底畫家是不是等到社會溫飽之後的餘裕,才去照顧那片空白的牆,以及那幅畫?
不僅是對美術系學生,我想要談的是,如果社會沒有美、不重視美,它會出現什麼問題?個人的生命沒有美的認知,它殘缺了什麼?如果他整個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不平衡,會影響到他長大以後,情感的部份無法處理。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
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種幸福感。「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
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
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
我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
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
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我們現在再去讀《阿Q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
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
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
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
「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
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
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我們是否能慢下來去欣賞大自然豐富的顏色?我說的顏色不是畫畫的顏色,而是樹葉上的顏色,它不會只是一種綠色。一片葉子上的綠色是驚人的變化,因為陽光照下來,它厚的部份、薄的部份和透光的部份,是這麼豐富。
古代希臘、巴比倫人對星座的探討、中國古代人對紫微的探討,遠比我們今天精采。因為他們很安靜,透過視覺對於星座的轉移有非常細膩的紀錄與判斷,這個能力我們愈來愈喪失。喪失了之後,所有的知識只是從考試的是非和選擇出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生命不可能豐富。
有多久你沒有脫掉鞋子、脫掉襪子用你的腳去感覺沙?我相信那個是美。找到你一部份還沒有老掉,在記憶中,是童年在通宵的海邊、在金山的海邊、在墾丁的海邊。你的腳掌曾經接觸過那麼濕潤、那麼柔軟的沙。把那個找回來。
我去總統府演講時,就跟阿扁說,「阿扁你該休假了,你應該脫掉鞋子去感覺沙灘。」
我從七○年代回國,台灣黨禁和報禁都沒有開放,戒嚴時期,我們看到社會走向民主開放的狀態。後來我看到經濟上的繁榮,與政治上的民主開放,但是人如果沒有做他自己,前面兩個都是白費。他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不是在社會裡的排行,或是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這個角色是我自己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我的行業、專業,我會享受,享受是一種美啊!
我到花蓮看到人在賣切仔麵,快樂得不得了。他跟我說這個麵是特別的,我碰水幾次,再拿起來再碰水,它很Q。我就覺得跟另外一個賣麵的差好多,他好快樂。他覺得他的行業是除了賺錢以外,有得意的東西,因為他有成就感,可是我們今天有幾個行業有成就感?
如果都是用排行榜跟功利的方法去看待生命設計的安排,很難找回這個真正的自我。而這個自我,絕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做的時候很開心。
我常說美的庫存,美需要庫存。就是你今天有一個提款卡,你要去提領錢是因為你存過錢,如果你沒有存過錢的話,你提不出錢。
美需要在生命中不斷地庫存
我們的痛苦是,你在某個年齡層,某個行業裡發現:你的感覺沒有了,因為從來沒有庫存過。這個悲哀是,如果這個社會長期以來不庫存美,有一天你要去提領,會非常困難。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
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
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
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
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好的作家說,生命裡有一個時刻是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刻,那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時刻。
當我們面臨父母親臨終的時刻,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刻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無法寫詩、任何音樂也沒有辦法安慰我們,但是它一定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樣的時刻,你握著他的手,希望用你的指溫去溫他冰冷的手,把所有的指溫都給他。我相信那是人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如同在SARS的時刻裡,醫學院的學生拒絕到病房去。這時候,醫學對他來說,是不是一個功利?而缺乏另外一個「人」的動機在裡面?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去指責這些孩子,因為他們這麼年輕,他們的反應,就是社會最直接的反應。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
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
他讓孩子從小開會、投票、寫計畫
林順和教出三個千萬年薪新貴
文/黃琴雅
一個平凡的台灣家庭,卻教育出四位具有國際觀的兒女,其中三位還是千萬年薪的外資高階主管,一位是摩根史坦利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林水仙,一位是前高盛亞洲區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林夏如,一位則是現任德意志證
券證券副總裁林東潔。東捷董事長林順和到底如何跟子女相處?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現在來投票表決,到底要不要移民美國?」二十二年前的某天,在台北市光復南路上的林家,正開著家庭會議。這次的家庭會議有別於以往的吵鬧氣氛,顯得有點嚴肅,因為在台灣IBM服務的父親有機會派到美國IBM
總公司服務,他詢問家裡的意見,當時除了他與太太是成人外,四個小孩都還在念書,老大正準備高中聯考,老二就讀國一,老三與老么則還在念國小。
投票的結果出來了,是三比三,兩邊各有一名大人、兩位小孩投贊成和反對票,爸爸說,「既然平手,可不可以讓身為當事人的我,計分權重多一點。」就這樣,現任東捷董事長林順和一家踏上美利堅合眾國。家庭會議
的抉擇,走出一家人不一樣的人生路途,也深深影響了四個小孩的未來。
「小孩懂什麼?」是一般父母的想法,移民這麼重大的事那敢要小孩參與決定?但林順和卻把小孩當作大人看待,尊重並聆聽他們的意見,連決定送誰去念台灣的美國學校,也由小孩自己決定。長女林水仙才五、六歲時,
家裡經濟並不寬裕,但林順和認為孩子總要有人會講英文,決定送其中一名去念美國學校,他就召開家庭會議跟太太與四名幼子討論,結果爭執不下,只好抽籤決定,中獎的是老二林夏如,林順和也信守承諾送她進入美國學校。
二十二年後的今天,沒有顯赫家世背景,也不是有錢人,一個平凡台灣家庭出身的父親林順和,卻培養四位具國際觀的子女,其中三位還是年薪千萬的金融奇才,老大是摩根史坦利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林水仙,老二林夏如曾任前高盛亞洲區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老么林東潔則是現任德意志證券證券副總裁。老三林水晶,現旅美擔任公益團體的律師。「林家總該有人幫弱勢團體說話。」林水晶曾經這樣跟父親說。
‧ 命運關鍵:轉職IBM 一家六口國外打天下
「打從我幼稚園開始,我們家裡每年都有一、兩次的家庭會議,爸爸開會時很有原則,規定每個人只能發表意見十分鐘,而且只能講建設性的話,因此,我們在開會之前都要很認真準備。再重要的事情,他都會像對大人一樣地跟我們小孩商量。」林夏如說。
「Gray把在IBM開會的方式帶回家,訓練小孩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林順和的老同事-前IBM副總裁、台灣商業軟體聯盟(BSA)陸思行表示,林順和會把公司的好模式搬回家用。
IBM的工作成了左右林順和一家六口命運的關鍵因素。身為「IBM黃埔一期」的林順和,在IBM整整待了二十七年。政大外交系畢業的他,政壇許多名人都是他前後期學長、學弟,如宋楚瑜、蕭萬長、關中。打小就很會考
試的他原本想當個外交官,但政大外交系畢業後,立即考上台大政治研究所,不久又考取公費留學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攻讀政治碩士期間,卻又對剛萌芽的個人電腦產生興趣。返台後,林順和先後在當時頗負盛名的福星製衣廠及藥廠擔任業務主管。三十歲那年,遇到IBM要來台灣擴展據點,他順勢加入IBM,從基層員工做起,同時成為升遷最快的主管,於一九七六赴美接受兩年完整的高層資訊主管儲備訓練課程後,又奉派到美國、香港、中國等地,主管亞太區業務系統及品管業務,曾出任IBM在天津第一個投資案的總經理。
‧ 目標管理:經理人作風 要孩子寫出五年計畫
在美國前後六年、香港三年,林順和都帶著一家六口一起遷移,他不僅自己增廣見聞,也為子女們提供學習不同語言、長見識的機會。
「你們要成功,不管你們作哪一行,怎麼成功,都沒關係,但就是要成功。」林順和從小就不斷告訴三女一子。林順和治家如同治理公司,更把四位子女全當作「專業經理人」來管理,教育孩子一概採「目標管理」,家庭會議就是他進行小孩目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林水仙念國中時,林順和在年底的家庭會議中,要求每人要寫出五年計畫,在一陣討價還價之後,四個小孩把計畫寫好放進紅包裡。五年後,他會再拿出來檢討,要求沒有達到計畫的小孩自己好好反省。「當我小學時,我的目標寫著要考上北一女,父親卻告訴我說,北一女不是正常目標,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事業,才是你們要計畫的。」這就是父親給予林夏如姊弟們不同於一般家庭的視野。
為了撇開親情,達到客觀公正及效率的要求,林順和還常常找來開企管顧問公司的友人一塊兒來家中開檢討會,監督子女完成目標。現在,林夏如還學習父親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要兩個女兒跟她一起開會,「我才知道,要小孩乖乖坐在椅子上開會,可真不容易。」
除了在家庭中引進IBM的目標管理外,林順和更是不惜代價要讓小孩們得到最好的教育,絲毫也不輸企業家培養第二代的「精英教育」作法,他遍訪台灣及美國的名校,非要找到自己負擔得起的名校不可。
除了名校外,他特別重視語言教育,每個孩子除了中文與台語外,還會英語、廣東話,及母語的客家話,除老大林水仙外,其餘都因為工作及念書而精通日文,曾經在西班牙工作過的老二林夏如,也會拉丁文,林家小孩
個個都精通多國語言。
「小孩的彈性很大,在美國期間,我們都同時使用中文、客語、台語與美語進行對話,像新加坡、瑞士這種多語文國家就是這樣教育小孩的。」林順和認為,不該限制小孩只學習哪一國語言,即使多語文進行,小孩子全
部都可以學得很好。
除了林夏如念美國學校外,其他三位也不能太差。為了讓四個小孩念私立的明星學校——復興小學,舉家搬到東區住,考上復興的就去念,沒考上的就送到光復國小就讀。每年暑假全部送到美國參加暑期夏令營,目的是要學美語,但僅就一份薪水的家庭來說,根本不夠支付動輒幾十萬元的夏令營費用,還跑去跟自己的母親借錢,被母親訓斥他一頓說:「你真憨,花這麼多錢,敢有必要?!」
八二年舉家移民紐約前,林順和先決定好子女們就學的學校,再決定住所落腳何處。當時林水仙剛考上中山女中,為了幫女兒找間好學校,仔細打聽及考察之後,決定讓小孩念紐約頗為著名的Scars Dale中學就讀,投資
大師華倫巴菲特曾經在此開課過。雖然美國的高中免繳學費,但該學區的房子,卻必須繳交很高的房屋稅,等於用稅來抵學費。
‧ 省吃儉用:美國學費貴 平均每年花四百萬美元
四名子女念的大學也都是名校,林水仙念電機最著名的Cooper Union,林夏如念哈佛大學的政治系與東亞系,林水晶與林東潔則是念波士頓大學法律系與旅館管理系。
就讀名校,讓小孩與政商第二代當同學,確實對小孩的未來人生是有用的。負責私人銀行業務的林水仙曾對爸爸說:「好在我念復興小學,對我現在的工作很有幫助。」
日文,也是林順和「精英教育」的一環,在美國期間,林夏如與林水晶念高中時,林順和雖不強迫,卻不斷以行銷本事說服她們兩人到日本念一年大學。當時讀高二的林夏如跳級考上哈佛大學,他建議林夏如應該趁年輕
去日本念一年大學搞好日文,不急著念美國大學,林夏如雖然決定念哈佛,後來還是去日本慶應大學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不過,去日本的學費卻是林夏如在日本花旗銀行打工賺來的。
單以林順和一位薪水階級確實很難負擔起四個小孩取得美國大學學位,但是林順和與戴春桃夫婦還是熬過來了。曾經長達七、八年,每年都有三個小孩正在讀大學,平均每人的學費高達三、四萬美元,每年要有十二萬美元,折合台幣約四百多萬元,IBM的薪水根本不夠支付小孩,很會理財的林太太則是省吃儉用,及自己一些投資獲利得來協助先生一關過一關。
「派駐大陸時,四個小孩都會從美國到大陸跟我們共度寒暑假,當假期結束,把小孩一送上飛機,我們兩個就又開始吃粥配菜脯。」戴春桃笑著描述,很多朋友都問說,為什麼她從不穿戴名牌,事實上每一分錢幾乎都拿去付學費,「我們在大陸每個月只花一塊錢,全部都寄給小孩。」
「爸爸從來不告訴我們一定要做什麼,常常只是給我們一個起頭,讓我們自己想,可能當場會覺得沒什麼,時間一久,就會覺得父親的話是對的。」林夏如表示,就像去日本念一年書,父親會誘導他們去,卻不強迫,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去做。
就像林水仙會選擇念猶太人大學Cooper Union電機系,林順和背後默默探訪了很多免學費名校,可是他卻不點破指定女兒念哪一所,而是買了一本電機系最著名大學名冊給林水仙參考;同時被哥倫比亞、康乃爾錄取的林水仙,因為體貼父母的辛苦,捨棄學費昂貴的常春藤盟校,而選擇了免學費的Cooper Union,卻也為她日後進入猶太人雲集的華爾街,開啟了第一道門。
‧ 有獎無罰:更重視過程 不把考試結果當回事
雖然盡全力給小孩最好的教育,但林順和卻從不透過自己的資源幫小孩找工作,即使是打工也是一樣,「得來困難,你才會珍惜」這是林順和的原則。
林夏如回憶,有一年大學暑假,她回台灣想要找打工機會,父親叫她自己找。有一天父親剪了一份徵人簡報給她,理律法律事務所正在徵英文文書,過去都是名人子女才有機會到理律打工,林夏如則是少數拿著應徵信函
自己跑到理律打工的。
「念書不見得要念有用的系,而是要選擇可以刺激你思想、也是你有興趣的的系所。」林順和負責幫小孩找學校,卻不幫小孩選志願,從小數理超強的林水仙念電機,熱情活潑的林夏如念政治及東亞系,正義感十足的林
水晶走法律,從小立志三十歲要當總經理的林東潔選擇念旅館管理,林順和一切都由小孩自己決定。後來,林東潔對投資產生興趣,想回到美國念企管碩士時,林順和也支持他,但學費只供應到大學畢業,林東潔只好先向姊姊們借錢入學。
「當我說要去投資銀行時,只念了一本會計學就去應試了,母親很緊張我考不上,但爸爸卻很自信的說『她一定可以做到的』。」林夏如如此說。
從小,林夏如就覺得自己父母跟別人不一樣,家裡只有賞,沒有罰,林順和告訴他們,「考試不及格,不用告訴我,考一百分才說,我有賞。」即使大姊水仙要參加高中聯考的前三天,成天迷上打電動玩具,林順和夫妻也不緊張,甚至一點也不在乎,即使考上的是第二志願的中山女中,也很高興。
「從小爸爸就不把考試當作一回事,他認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林夏如透露出這段往事。
「父親給了我們思想上很大的解放,從小就給我們獨立思考的空間。」林夏如對於父親的教育充滿感謝。如今,四個孩子都各自成為一方之霸,現在除了在擔任公益律師的三女外,其餘子女收入都遠遠超過父親在東捷的年薪了。孝順的林家三姊弟都各申請一張信用卡附卡交給母親,還常要求母親一定要刷他們的卡。雖然,林順和常說,不要花小孩的錢,但提起孩子的孝順,他臉上總是難掩說不出的驕傲。
林順和小檔案
學歷:政治大學外交系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肄業
美國夏威夷大學政治系碩士
現職:東捷資訊服務公司董事長
經歷:福興製衣廠業務主管
IBM前副總裁
(本文轉載自392期今周刊)
文/黃琴雅
一個平凡的台灣家庭,卻教育出四位具有國際觀的兒女,其中三位還是千萬年薪的外資高階主管,一位是摩根史坦利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林水仙,一位是前高盛亞洲區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林夏如,一位則是現任德意志證
券證券副總裁林東潔。東捷董事長林順和到底如何跟子女相處?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現在來投票表決,到底要不要移民美國?」二十二年前的某天,在台北市光復南路上的林家,正開著家庭會議。這次的家庭會議有別於以往的吵鬧氣氛,顯得有點嚴肅,因為在台灣IBM服務的父親有機會派到美國IBM
總公司服務,他詢問家裡的意見,當時除了他與太太是成人外,四個小孩都還在念書,老大正準備高中聯考,老二就讀國一,老三與老么則還在念國小。
投票的結果出來了,是三比三,兩邊各有一名大人、兩位小孩投贊成和反對票,爸爸說,「既然平手,可不可以讓身為當事人的我,計分權重多一點。」就這樣,現任東捷董事長林順和一家踏上美利堅合眾國。家庭會議
的抉擇,走出一家人不一樣的人生路途,也深深影響了四個小孩的未來。
「小孩懂什麼?」是一般父母的想法,移民這麼重大的事那敢要小孩參與決定?但林順和卻把小孩當作大人看待,尊重並聆聽他們的意見,連決定送誰去念台灣的美國學校,也由小孩自己決定。長女林水仙才五、六歲時,
家裡經濟並不寬裕,但林順和認為孩子總要有人會講英文,決定送其中一名去念美國學校,他就召開家庭會議跟太太與四名幼子討論,結果爭執不下,只好抽籤決定,中獎的是老二林夏如,林順和也信守承諾送她進入美國學校。
二十二年後的今天,沒有顯赫家世背景,也不是有錢人,一個平凡台灣家庭出身的父親林順和,卻培養四位具國際觀的子女,其中三位還是年薪千萬的金融奇才,老大是摩根史坦利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林水仙,老二林夏如曾任前高盛亞洲區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老么林東潔則是現任德意志證券證券副總裁。老三林水晶,現旅美擔任公益團體的律師。「林家總該有人幫弱勢團體說話。」林水晶曾經這樣跟父親說。
‧ 命運關鍵:轉職IBM 一家六口國外打天下
「打從我幼稚園開始,我們家裡每年都有一、兩次的家庭會議,爸爸開會時很有原則,規定每個人只能發表意見十分鐘,而且只能講建設性的話,因此,我們在開會之前都要很認真準備。再重要的事情,他都會像對大人一樣地跟我們小孩商量。」林夏如說。
「Gray把在IBM開會的方式帶回家,訓練小孩表達與溝通的能力。」林順和的老同事-前IBM副總裁、台灣商業軟體聯盟(BSA)陸思行表示,林順和會把公司的好模式搬回家用。
IBM的工作成了左右林順和一家六口命運的關鍵因素。身為「IBM黃埔一期」的林順和,在IBM整整待了二十七年。政大外交系畢業的他,政壇許多名人都是他前後期學長、學弟,如宋楚瑜、蕭萬長、關中。打小就很會考
試的他原本想當個外交官,但政大外交系畢業後,立即考上台大政治研究所,不久又考取公費留學後,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攻讀政治碩士期間,卻又對剛萌芽的個人電腦產生興趣。返台後,林順和先後在當時頗負盛名的福星製衣廠及藥廠擔任業務主管。三十歲那年,遇到IBM要來台灣擴展據點,他順勢加入IBM,從基層員工做起,同時成為升遷最快的主管,於一九七六赴美接受兩年完整的高層資訊主管儲備訓練課程後,又奉派到美國、香港、中國等地,主管亞太區業務系統及品管業務,曾出任IBM在天津第一個投資案的總經理。
‧ 目標管理:經理人作風 要孩子寫出五年計畫
在美國前後六年、香港三年,林順和都帶著一家六口一起遷移,他不僅自己增廣見聞,也為子女們提供學習不同語言、長見識的機會。
「你們要成功,不管你們作哪一行,怎麼成功,都沒關係,但就是要成功。」林順和從小就不斷告訴三女一子。林順和治家如同治理公司,更把四位子女全當作「專業經理人」來管理,教育孩子一概採「目標管理」,家庭會議就是他進行小孩目標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林水仙念國中時,林順和在年底的家庭會議中,要求每人要寫出五年計畫,在一陣討價還價之後,四個小孩把計畫寫好放進紅包裡。五年後,他會再拿出來檢討,要求沒有達到計畫的小孩自己好好反省。「當我小學時,我的目標寫著要考上北一女,父親卻告訴我說,北一女不是正常目標,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事業,才是你們要計畫的。」這就是父親給予林夏如姊弟們不同於一般家庭的視野。
為了撇開親情,達到客觀公正及效率的要求,林順和還常常找來開企管顧問公司的友人一塊兒來家中開檢討會,監督子女完成目標。現在,林夏如還學習父親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要兩個女兒跟她一起開會,「我才知道,要小孩乖乖坐在椅子上開會,可真不容易。」
除了在家庭中引進IBM的目標管理外,林順和更是不惜代價要讓小孩們得到最好的教育,絲毫也不輸企業家培養第二代的「精英教育」作法,他遍訪台灣及美國的名校,非要找到自己負擔得起的名校不可。
除了名校外,他特別重視語言教育,每個孩子除了中文與台語外,還會英語、廣東話,及母語的客家話,除老大林水仙外,其餘都因為工作及念書而精通日文,曾經在西班牙工作過的老二林夏如,也會拉丁文,林家小孩
個個都精通多國語言。
「小孩的彈性很大,在美國期間,我們都同時使用中文、客語、台語與美語進行對話,像新加坡、瑞士這種多語文國家就是這樣教育小孩的。」林順和認為,不該限制小孩只學習哪一國語言,即使多語文進行,小孩子全
部都可以學得很好。
除了林夏如念美國學校外,其他三位也不能太差。為了讓四個小孩念私立的明星學校——復興小學,舉家搬到東區住,考上復興的就去念,沒考上的就送到光復國小就讀。每年暑假全部送到美國參加暑期夏令營,目的是要學美語,但僅就一份薪水的家庭來說,根本不夠支付動輒幾十萬元的夏令營費用,還跑去跟自己的母親借錢,被母親訓斥他一頓說:「你真憨,花這麼多錢,敢有必要?!」
八二年舉家移民紐約前,林順和先決定好子女們就學的學校,再決定住所落腳何處。當時林水仙剛考上中山女中,為了幫女兒找間好學校,仔細打聽及考察之後,決定讓小孩念紐約頗為著名的Scars Dale中學就讀,投資
大師華倫巴菲特曾經在此開課過。雖然美國的高中免繳學費,但該學區的房子,卻必須繳交很高的房屋稅,等於用稅來抵學費。
‧ 省吃儉用:美國學費貴 平均每年花四百萬美元
四名子女念的大學也都是名校,林水仙念電機最著名的Cooper Union,林夏如念哈佛大學的政治系與東亞系,林水晶與林東潔則是念波士頓大學法律系與旅館管理系。
就讀名校,讓小孩與政商第二代當同學,確實對小孩的未來人生是有用的。負責私人銀行業務的林水仙曾對爸爸說:「好在我念復興小學,對我現在的工作很有幫助。」
日文,也是林順和「精英教育」的一環,在美國期間,林夏如與林水晶念高中時,林順和雖不強迫,卻不斷以行銷本事說服她們兩人到日本念一年大學。當時讀高二的林夏如跳級考上哈佛大學,他建議林夏如應該趁年輕
去日本念一年大學搞好日文,不急著念美國大學,林夏如雖然決定念哈佛,後來還是去日本慶應大學當了一年的交換學生。不過,去日本的學費卻是林夏如在日本花旗銀行打工賺來的。
單以林順和一位薪水階級確實很難負擔起四個小孩取得美國大學學位,但是林順和與戴春桃夫婦還是熬過來了。曾經長達七、八年,每年都有三個小孩正在讀大學,平均每人的學費高達三、四萬美元,每年要有十二萬美元,折合台幣約四百多萬元,IBM的薪水根本不夠支付小孩,很會理財的林太太則是省吃儉用,及自己一些投資獲利得來協助先生一關過一關。
「派駐大陸時,四個小孩都會從美國到大陸跟我們共度寒暑假,當假期結束,把小孩一送上飛機,我們兩個就又開始吃粥配菜脯。」戴春桃笑著描述,很多朋友都問說,為什麼她從不穿戴名牌,事實上每一分錢幾乎都拿去付學費,「我們在大陸每個月只花一塊錢,全部都寄給小孩。」
「爸爸從來不告訴我們一定要做什麼,常常只是給我們一個起頭,讓我們自己想,可能當場會覺得沒什麼,時間一久,就會覺得父親的話是對的。」林夏如表示,就像去日本念一年書,父親會誘導他們去,卻不強迫,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去做。
就像林水仙會選擇念猶太人大學Cooper Union電機系,林順和背後默默探訪了很多免學費名校,可是他卻不點破指定女兒念哪一所,而是買了一本電機系最著名大學名冊給林水仙參考;同時被哥倫比亞、康乃爾錄取的林水仙,因為體貼父母的辛苦,捨棄學費昂貴的常春藤盟校,而選擇了免學費的Cooper Union,卻也為她日後進入猶太人雲集的華爾街,開啟了第一道門。
‧ 有獎無罰:更重視過程 不把考試結果當回事
雖然盡全力給小孩最好的教育,但林順和卻從不透過自己的資源幫小孩找工作,即使是打工也是一樣,「得來困難,你才會珍惜」這是林順和的原則。
林夏如回憶,有一年大學暑假,她回台灣想要找打工機會,父親叫她自己找。有一天父親剪了一份徵人簡報給她,理律法律事務所正在徵英文文書,過去都是名人子女才有機會到理律打工,林夏如則是少數拿著應徵信函
自己跑到理律打工的。
「念書不見得要念有用的系,而是要選擇可以刺激你思想、也是你有興趣的的系所。」林順和負責幫小孩找學校,卻不幫小孩選志願,從小數理超強的林水仙念電機,熱情活潑的林夏如念政治及東亞系,正義感十足的林
水晶走法律,從小立志三十歲要當總經理的林東潔選擇念旅館管理,林順和一切都由小孩自己決定。後來,林東潔對投資產生興趣,想回到美國念企管碩士時,林順和也支持他,但學費只供應到大學畢業,林東潔只好先向姊姊們借錢入學。
「當我說要去投資銀行時,只念了一本會計學就去應試了,母親很緊張我考不上,但爸爸卻很自信的說『她一定可以做到的』。」林夏如如此說。
從小,林夏如就覺得自己父母跟別人不一樣,家裡只有賞,沒有罰,林順和告訴他們,「考試不及格,不用告訴我,考一百分才說,我有賞。」即使大姊水仙要參加高中聯考的前三天,成天迷上打電動玩具,林順和夫妻也不緊張,甚至一點也不在乎,即使考上的是第二志願的中山女中,也很高興。
「從小爸爸就不把考試當作一回事,他認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林夏如透露出這段往事。
「父親給了我們思想上很大的解放,從小就給我們獨立思考的空間。」林夏如對於父親的教育充滿感謝。如今,四個孩子都各自成為一方之霸,現在除了在擔任公益律師的三女外,其餘子女收入都遠遠超過父親在東捷的年薪了。孝順的林家三姊弟都各申請一張信用卡附卡交給母親,還常要求母親一定要刷他們的卡。雖然,林順和常說,不要花小孩的錢,但提起孩子的孝順,他臉上總是難掩說不出的驕傲。
林順和小檔案
學歷:政治大學外交系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肄業
美國夏威夷大學政治系碩士
現職:東捷資訊服務公司董事長
經歷:福興製衣廠業務主管
IBM前副總裁
(本文轉載自392期今周刊)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一百萬的股市教訓(二)
時間來到2008年的八月一日,股市的一切苦難,因為我的毅志不夠堅定而持續著。
我手上的資金從去年至今已虧損一百萬了,金額的龐大讓我恐懼到不知該如何停損出場,這失敗的結果,除操作時沒有策略外,明知要嚴格執行的停損作法,一直被訊息給左右,「或許明天就翻多了,再等一下...」,越套越多無法自拔時,誰能救得了你,失敗的賭徒,會在錯誤訊息中找說法和藉口來求暖,而我現在就是一個想翻本的賭徒!
這兩天台灣政府對媒體宣布要開放大陸資金百分百來台投資,一如這二個月來,人民並沒有對這個新政府放出的政策利多有激情反應,反而被一些天外飛來的馬路消息,如要開徵證所稅這樣的消息震盪股市300點,事情就在昨天,對於這消息,我的解讀是這個新政府到底在搞什麼鬼啊?市場已經民不潦生,聽到這種消息也不第一時間出來澄清說明!
可是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嗎?
我傻了。
開放陸資來台,和開徵證所稅,不是兩件事啊,這是同一件事的因果關係啊!而且是必然會執行的策略啊。
這波股市下來,政府投入台股的勞退基金中,舊制的部份虧損147億,新制的部份也虧了84億。哇,官員不是笨蛋啊!百姓的退休金不見了,從那失去就從那賺回來,不是嗎?所以,政府要告訴你的不是要收你的證所稅,而是要你散戶退出股市,這預告股市將是一個吃人不見骨頭的世界,不是魔鬼,請不要來試膽量。
今天財政部官員出來說話了:「開徵證所稅仍在研議的事,要執行最快也要半年」,喔~還要半年,所以台股又漲上來了,股民信心有被稍稍拉上來了,死纏爛打的散戶,竭盡最後一點手中籌碼,仰天而歎,希望上天普降甘霖。可是,這可能嗎?
「七月鴨,不知袜死!」今天是農曆鬼門關開,烈日當空,你昏了嗎?
國際原油炒作已到一個泡沫點,全球在這陣泡沬中浮沈,通膨的後遺症剛要開始,人民痛苦指數才剛在飆升,葛林斯班這隻烏鴉又開口了:「美國經濟衰退才剛開始,離低部還遠呢!」
有緣翻到「貨幣戰爭」這本書,我的思緒也在空中翻騰,這是場全球不流血的戰爭,是一場考驗人性「貪婪」的試煉。
啊~
我可以選擇不要參加這場戰爭嗎?此刻,我必需快快做出決定,否則,我也將進入崩潰死屍行列中,而且,沒有人會同情,或著懷念起你,cause you're just a nobady. 因為,我一點籌碼也沒有,這輩子。
這輩子活到今天,我恍然知覺到自己猶活在夢中,沒有停損的夢。
資本主義,讓人活著有希望,不自量力的投入,終其一生奔勞而亡。
我一直記著在年小不懂人情事故時,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志文出版的一系列小說中一本最薄的,由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所寫的「羅亭」,當時真的完全不懂故事內容涵意,但那時為了讀書心得,我硬抄了一句:「人類總是從黑暗中鑽出來,又往黑暗裡飛去。」此刻,經過卅八年人世歷練,我明瞭於心了。
-----------------------------------------------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手創作於一八五五年夏,於一八五六年發表於《現代人》雜誌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結局是俄國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份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便是作家僅用五十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機。
羅亭身上集中了四○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份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典型之一。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地運用、付諸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9504
我手上的資金從去年至今已虧損一百萬了,金額的龐大讓我恐懼到不知該如何停損出場,這失敗的結果,除操作時沒有策略外,明知要嚴格執行的停損作法,一直被訊息給左右,「或許明天就翻多了,再等一下...」,越套越多無法自拔時,誰能救得了你,失敗的賭徒,會在錯誤訊息中找說法和藉口來求暖,而我現在就是一個想翻本的賭徒!
這兩天台灣政府對媒體宣布要開放大陸資金百分百來台投資,一如這二個月來,人民並沒有對這個新政府放出的政策利多有激情反應,反而被一些天外飛來的馬路消息,如要開徵證所稅這樣的消息震盪股市300點,事情就在昨天,對於這消息,我的解讀是這個新政府到底在搞什麼鬼啊?市場已經民不潦生,聽到這種消息也不第一時間出來澄清說明!
可是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嗎?
我傻了。
開放陸資來台,和開徵證所稅,不是兩件事啊,這是同一件事的因果關係啊!而且是必然會執行的策略啊。
這波股市下來,政府投入台股的勞退基金中,舊制的部份虧損147億,新制的部份也虧了84億。哇,官員不是笨蛋啊!百姓的退休金不見了,從那失去就從那賺回來,不是嗎?所以,政府要告訴你的不是要收你的證所稅,而是要你散戶退出股市,這預告股市將是一個吃人不見骨頭的世界,不是魔鬼,請不要來試膽量。
今天財政部官員出來說話了:「開徵證所稅仍在研議的事,要執行最快也要半年」,喔~還要半年,所以台股又漲上來了,股民信心有被稍稍拉上來了,死纏爛打的散戶,竭盡最後一點手中籌碼,仰天而歎,希望上天普降甘霖。可是,這可能嗎?
「七月鴨,不知袜死!」今天是農曆鬼門關開,烈日當空,你昏了嗎?
國際原油炒作已到一個泡沫點,全球在這陣泡沬中浮沈,通膨的後遺症剛要開始,人民痛苦指數才剛在飆升,葛林斯班這隻烏鴉又開口了:「美國經濟衰退才剛開始,離低部還遠呢!」
有緣翻到「貨幣戰爭」這本書,我的思緒也在空中翻騰,這是場全球不流血的戰爭,是一場考驗人性「貪婪」的試煉。
啊~
我可以選擇不要參加這場戰爭嗎?此刻,我必需快快做出決定,否則,我也將進入崩潰死屍行列中,而且,沒有人會同情,或著懷念起你,cause you're just a nobady. 因為,我一點籌碼也沒有,這輩子。
這輩子活到今天,我恍然知覺到自己猶活在夢中,沒有停損的夢。
資本主義,讓人活著有希望,不自量力的投入,終其一生奔勞而亡。
我一直記著在年小不懂人情事故時,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志文出版的一系列小說中一本最薄的,由俄國文豪屠格涅夫所寫的「羅亭」,當時真的完全不懂故事內容涵意,但那時為了讀書心得,我硬抄了一句:「人類總是從黑暗中鑽出來,又往黑暗裡飛去。」此刻,經過卅八年人世歷練,我明瞭於心了。
-----------------------------------------------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手創作於一八五五年夏,於一八五六年發表於《現代人》雜誌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結局是俄國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份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便是作家僅用五十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機。
羅亭身上集中了四○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份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典型之一。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地運用、付諸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950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