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匯通天下,百年金融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


文/藍玉琦
壹.最有錢的地方,中國第一家銀行?

「銀行」這一概念名詞和運作方式,為晚清時由西方傳入中國。銀行的前身為錢莊、銀號、票號等。錢莊的雛形源自明朝中葉,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民間信用機構,時稱「錢肆」、「錢桌」或「錢店」,經營「換錢」、「換金子」、「放錢債」等兌換和放款業務。到明末清初錢莊已成為專門的金融組織。清代錢莊業務並擴大到存款,並發行錢票、銀票作為兌換手段,到清朝中葉,錢莊成為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行業,上海的錢莊在乾隆年間已有相當規模,具百家之多,並有行會組織「錢業公所」。專門經營匯兌的信用機構「票號」在乾隆、嘉慶年間興起。經營者多山西人,分號遍於各省,「山西票號」名聞天下。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記,即以「匯通天下」著名。晉商鼎盛時期一度壟斷中國金融。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蓬勃發展,資金需求日增,舊式金融機構難以適應需要,於是西方銀行經營理念和方法被引入,逐漸取代錢莊。《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後,1845年中國出現第一家外資銀行「英商麗如銀行」,而後德、日、法、比、荷相繼在上海開設或投資銀行,如:英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美商花旗銀行等。清末民初還出現中外合資銀行,如:1895年由俄、法、中三國投資的華俄道勝銀行,即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辦銀行。這些外資及合資銀行,控制著近代中國的金融與財政。19世紀下半,洋務運動興起,由盛宣懷於1897年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成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新式銀行;成立最早的國家銀行則為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貳.中國熱錢來襲,貨幣或鈔票?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產物。3,500年前,中國就有用貝殼交易的記載,因而中國文字在系統發展時,部首「貝」成為重要錢財符號。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愈來愈大,人工貨幣取代了自然貨幣。中國最早的人造貨幣出現約在2,600年前(約公元前5世紀),以青銅為原料鑄造錢幣,並模仿貝類或刀、鎛、紡輪等工具之造形製幣。戰國時期,貨幣形狀多樣,至秦始皇統一貨幣形制,發行半兩錢,圓形方孔之形成為往後2,000年錢幣的固定樣貌,直至民初。於唐時,因銅錢攜帶不便,而有「飛錢」以匯兌,金屬貨幣漸向紙幣發展;後於宋發展有「交子」,元朝紙幣「至元通行寶鈔」,明代「大明寶鈔」;清代咸豐三年(1853)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叫「大清寶鈔」,一種叫「戶部官票」,合起來就稱「鈔票」。「貨幣」的概念,在春秋戰國前為兩種不同東西的總稱:貨字從「貝」,為珠貝;幣字從「巾」,本義帛。到南北朝時期,已有人將「貨幣」視作一個單一的名詞,但未流行,貨幣多以「錢幣」、「貨泉」等詞語出現。直至清末,「貨幣」才成為社會上流行的名詞,並具有現在通用的涵義。
摘錄自【典藏‧古美術】十一月號‧242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