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高成長八國:金磚四國與其他經濟體的新機會


高成長八國崛起,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Q1:從「金磚四國」、「新鑽十一國」到「高成長八國」,你發明了不同的名詞,為什麼你在這些年會陸續提出不同的國家組合概念?
A1:我的發想過程其實很直接,我後面提出的經濟概念,都是來自前一個概念。2001年,金磚四國最先出現,我認為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這四個國家是第三世界中最重要的經濟體。四年後,我們又提出新鑽十一國,原本意指十一個擁有大量人口、有可能與金磚四國並駕齊驅的新興國家。但結果顯示,這十一個新鑽國不可能達到金磚四國的規模,沒有一個可以。過去如此,現在也是這樣。

到了第三階段,在我擔任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時,我發現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投資人,仍然將金磚四國視為傳統新興市場。但我相信,新鑽十一國中的四國:韓國、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尼,以及金磚四國,已大到無法被視為傳統新興市場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最近又提出了「高成長八國」(The Growth 8)。

Q2:高成長八國中,韓國顯得很特別。韓國人口不多,且是已開發國家,而其他七國都屬新興市場中的人口大國,再加上有來自北韓的威脅,似乎隨時有戰爭危機。為什麼會挑上韓國?
A2:這問題很好,但答案卻很複雜,部分原因如你剛剛所提的。從許多層面來看,韓國都屬成熟的已開發市場,尤其以人均GDP來看,已超過2萬美元,接近不少先進國家。

然而,在未來某個階段,南韓將和北韓達成統一,這是為什麼韓國一開始就被高盛納入新鑽十一國。

第二,從投資角度來看,不少投資人並未將韓國當作已開發國家。但我查了高盛所做的「成長環境評分」(Growth Environment Score),韓國的分數比加拿大除外的七大工業國都還高。

Q3: 你在書中提到,成長環境評分是你最重要的參考依據,為什麼呢?
A3:高盛已沿用成長環境評分多年。高盛的全球經濟、大宗商品及策略研究部門,每年會計算180個國家的成長環境評分,檢視每個國家的生產力及未來可能的穩定經濟成長速度,分數從0至10,分數愈高,就表示生產力或經濟成長率愈高。

成長環境評分有十三個指標,分為五大類,包括:總體經濟狀況、總體經濟穩定性、政治狀況、人才及科技。

Q4:成長環境評分的十三項指標中,哪幾項比較重要?

A4:事實上,我們做評量時,把每項指標看得一樣重要,並未加權計算。但如果要我選擇,比起其他項目,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另外法令、貪汙程度也很重要。

Q5:你將土耳其及墨西哥也納入高成長八國,對許多台灣人而言,這兩個國家被選上,實在有些出乎想像?

A5:在我看來,未來十年,土耳其將是中東及非洲地區最重要的國家,部分原因是它的地理位置。

還有個原因,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中最用力擁抱資本主義的國家。我很高興,你感到訝異。但土耳其真的很重要,它的首都伊斯坦堡或許是中東及非洲地區最令人感到興奮的地方了。

Q6:墨西哥被納入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A6:墨西哥很不同,墨西哥已比某些新興國家先進。當我提出新鑽十一國時,墨西哥是最快被選上的,因為當我挑選金磚四國時,曾一度考慮納入有1億人口的墨西哥。

對台灣而言,最該留意的是,當中國工資愈來愈高,墨西哥將受益良多,尤其是製造業的轉移。靠近北美市場的墨西哥,產業發展將有重大獲益。

飛躍成長的經濟新勢力

2008年春天,我預訂了一份結婚二十五週年禮物,預備給內人一份驚喜──我們將在十月份遠行,前往喜馬拉雅山區徒步旅行。然而,就在出發前三個星期,美國第四大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告破產,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

當時我還是美國另一家重要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倫敦分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突發的危機令我十分苦惱,我應該繼續原本的行程嗎?如此一來,我不只會離開辦公室十四天,而且所有人都沒辦法和我連繫。從金融界的角度來看,這個危機是天塌下來的大事。但仔細思量後,我還是決定照原定計畫出發。如果要等到全世界完全沒有危機的那天才休假,那麼我永遠不可能有假期。但我確實需要休息一下。過去幾個星期,我一直馬不停蹄地工作,連週末都不例外。其實就算我一直守在辦公室,也解決不了眼前的危機。離開辦公室以後,我反倒可以遠離塵囂,好好思考一下。

前往聖母峰的途中,我們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待了一晚,等著展開驚心動魄的旅程,搭機飛往拉喀拉(Lukla)的坦金希拉瑞機場(Tenzing-Hillary)。當晚只有我們倆留在旅館用餐,所以餐廳領班可以悠閒地和我們聊天。

西方危機vs.全球危機

有一度,這位領班提到了橫掃全球的信貸危機。對我們這些西方人而言,信貸危機表示大家突然借不到錢了。但尼泊爾人大都採取現金交易或以物易物,所以信貸危機對他們毫無影響,這位愛聊天的領班最關心的是油價不斷上漲的問題。在加德滿都人眼中,次級房貸危機完全無關痛癢,但燃料價格可是和他們息息相關。

聽他說話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他關心的問題幾乎也一定是印度人和中國人關心的問題。倘若油價回落原先的水平,那麼我們眼中的「全球」危機其實一點也不全球,只是西方世界的危機。我該請那位餐廳領班好好喝一杯,感謝他的啟發。

當我們動身前往聖母峰基地營時,經過一個名叫那姆切巴扎(Namche Bazaar)的小鎮,位於海平面以上3,800公尺的高原上。小鎮的市場是當地商販和聖母峰登山客買賣和補貨的地方。西藏商人會牽著犛牛和驢子穿越危險的高山,載運器具到小鎮上來販售。我曾經讀過一些報導,描述這些大膽商人的冒險事蹟,雖然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故事太令人難以置信了,但結果我發現他們不但會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到那姆切巴扎,還會用手機互相交流市場訊息。我覺得十分訝異:他們竟然可以在喜馬拉雅半山腰,利用中國通訊網路互相通電話,而我在英國很多地區,甚至還會找不到手機訊號。

離開倫敦之前,我讀到的最後一篇報紙文章聲稱全球化時代已經結束了。然而,遠在喜馬拉雅高山上,我卻親眼目睹在我們眼中「未開化」的當地人,嫺熟地使用著偉大的現代交易工具。這是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全球化趨勢仍然好端端的,絲毫沒有退潮。這件事也令我醒悟到,我們有時候是多麼目光如豆。

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2001年,我在高盛的〈全球經濟系列〉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探討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幾個較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接下來數十年,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這四個人口眾多且雄心萬丈的國家,將驅動全球經濟成長。我依照這四國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大寫字母,將它們稱為「BRIC」,也就是「金磚四國」。

從那時候開始,我的生涯發展就深受這個名詞影響。早在那時候,我已經不再將這四個經濟體視為傳統的新興市場。十年後,我更加渴望說服全世界,從現在到未來,金磚四國加上一些正在崛起的新星,才是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

2008年9月暴發信貸危機時,許多人紛紛預測金磚四國沒戲唱了。有一度,連我自己也這樣憂慮。金融危機一暴發,金磚四國的股市就暴跌,下跌幅度甚至超越已開發國家,當時看來,此次重創確實可能為全球貿易刻下永久傷痕。當然,結果證明大家的擔心根本毫無根據。從某個角度而言,金磚四國的理論這時候才真的發光發熱,因為經過了翻天覆地的經濟動盪後,這幾個國家反而比過去更加茁壯。

我的論文剛發表時,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大家也不覺得其中的主要論點蘊含了什麼特別深意。當時我根據對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分析指出,未來十年中,控制全球GDP 8%的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四國,在全球經濟所占分量將大幅成長。我注意到中國的GDP早已超越義大利,而義大利是經濟超級強權組成的七大工業國(簡稱G7)的成員,接下來十年,中國還會繼續趕上G7其他成員。我預測,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占全球GDP的比重將在十年內有驚人成長,整個世界都必須密切注意這些國家的發展。

我當時還預測,2011年之前,條件優越的巴西將在義大利後面緊追不捨,GDP上升到和義大利不相上下。結果,巴西的GDP果真在2010年達到2.1兆美元的規模,超越義大利,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其他三個金磚國家的成長幅度也同樣驚人。舉例來說,2011年2月,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名不見經傳的印度廉價航空公司IndiGO訂購了180架A320客機,達到歐洲知名的易捷航空公司(easyJet)三分之二的規模;俄羅斯則變成歐洲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

金磚四國的表現遠超過我在2001年的預期。回頭來看,當初被許多人視為大膽的預測,如今看起來卻太保守了。金磚四國的GDP總值從2001年至今已經成長四倍,從3兆美元增加到11兆多美元。全球經濟在這十年內也加倍成長,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成長要歸功於金磚四國的貢獻。短短十年內,金磚四國合計增加的GDP是美國GDP增量的兩倍,等於創造了另外一個日本加上德國,或相當於五個英國。

有些觀察家認為,大家過於誇大金磚四國的高速成長對世界經濟帶來的效應了,因為這四個國家主要是靠出口到已開發國家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來帶動經濟成長。沒錯,對中國而言,出口確實扮演重要角色,但自從2008年信貸危機暴發,美國及其他地區需求下滑後,情況早已丕變。就印度而言,過去十年來,國內需求一直是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所以,國內消費者需求暢旺,加上基本建設支出上升,愈來愈成為金磚四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在金磚四國崛起過程中,美國靠信用擴張帶動消費需求成長當然功不可沒,不過2008年之後,儘管美國經濟疲弱,辛苦掙扎,金磚四國卻仍然繼續飛快向前奔馳。

無論你選擇從什麼角度來詮釋這些數據,金磚四國在全球經濟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容置疑。金磚四國的個人消費早已一飛沖天。從2001年到2010年,中國的國內消費支出增加了1.5兆美元,差不多相當於英國經濟的規模。另外三個國家的增長幅度也不相上下。金磚四國如今在全球貿易所占比重可能將近20%,而2001年,它們的占比還不到10%。金磚四國彼此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日益密切,成長速度更甚於全球貿易的整體成長速度。

金磚四國的成就如此傲人,難怪其他國家現在都巴不得被稱為下一個金磚國家。我無論走到哪裡,只要碰到來自印尼的朋友,他們總是不忘督促我,應該把金磚四國的英文縮寫BRIC改成BRICI(最後一個I代表印尼,Indonesia)。墨西哥官員則說應該是BRICM(M代表墨西哥,Mexico),土耳其人則希望讓BRIC變成BRICT(T代表土耳其,Turkey)。

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2003年,高盛的同事魏爾森(Dominic Wilson)和普魯休曼(Roopa Purushothaman)發表了一篇後續的研究報告〈與金磚四國一起築夢:邁向2050年之路〉(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將我早期的研究進一步延伸到本世紀中的情況。他們指出,中國將會在2035年之前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到了2039年,金磚四國的GDP總和將會超越G7的GDP總值。

這篇論文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雖然大多數人當時仍然認為他們的推論太過天馬行空,但更新的研究顯示:中國的經濟產出(GDP)到2027年,甚至2027年之前幾年,就可能和美國不相上下。中國的GDP自從2001年以來,已經上升為原本的四倍,從1.5兆美元激增為6兆美元。從經濟層面而言,中國在過去十年等於已經創造出三個新中國。金磚四國的GDP總和很可能在2020年之前超越美國。

2005年,我在高盛的團隊試圖決定有哪些開發中國家將繼金磚四國之後,成為下一波崛起的新星。我們篩選出一組國家,稱之為「新金磚十一國」(Next Eleven)或「新鑽十一國」,簡稱N-11,這些國家包括: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南韓、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越南。雖然我們不認為N-11中有任何國家能成長到金磚四國的規模,但我們預測,墨西哥和南韓將有能力像金磚四國般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要角。

就像當年提出金磚四國理論一樣,我很訝異大家這麼快就接受了N-11的觀念。從投資人到全球決策者,許多人在詮釋國際經濟的變化時,都把N-11的概念當作重要架構。由於全球經濟變動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越以往,這樣的架構也變得更加有用。雖然我們不能用金磚四國和新鑽十一國的架構來解釋一切,卻能透過這些模型來了解世界經濟和全球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

從新興市場到成長市場

2011年初,我覺得「新興市場」這個名詞已不再適用於金磚四國和新鑽十一國中的四個國家:印尼、南韓、墨西哥和土耳其。這些國家目前政府負債和赤字狀況大致還算健全,貿易網路強勁,龐大人口的經濟能力正穩定向上攀升。投資人如果想了解這些國家蘊含的大量機會,或決策者如果想要掌握世界的變化,就絕不能將這些國家視為傳統的「新興市場」,而要分開來看待。我認為應該稱它們為「成長市場」(Growth Market)才比較貼切。

這種簡單的分類方式往往大受歡迎,但也是一大警訊。1977年,我即將拿到經濟與金融碩士學位時,我的指導教授建議我繼續攻讀經濟學博士的學位。他說,我應該可以拿到蘇瑞大學(University Surrey)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獎學金。我決定接受這份獎學金,結果我的博士生涯過得非常精采有趣。

1979年,伊朗革命引爆第二次石油危機,如果能把我學到的貨幣經濟學理論拿來分析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石油生產商的世界和他們的投資,似乎非常有趣。於是接下來兩年,我一頭鑽進油價、卡特爾和國際資產配置的相關研究中,我常和其他經濟學家開玩笑說,我在攻讀博士的那段期間,唯一學到的事情或許是怎樣才不會把自己搞瘋。我耗費了無數時間獨自在電腦中心或圖書館裡,試圖弄清楚OPEC應該如何運用盈餘來投資,這是很大的挑戰,研究工作迫使我了解到,經濟學終究是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裡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的,所謂的大眾智慧往往只是懶惰的共識,以及面對高度複雜情勢時的過度自信。

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社會上普遍認為原油價格在未來也將持續上漲。然而到了1980年代中期,油價已經開始下滑,而且跌勢持續了二十年。即使受過高度訓練的經濟學家仍然錯估了市場供給方與需求方對高油價的反應。就短期而言,石油供應商與消費者面對油價高漲的情況,一時之間或許還來不及反應,但經過一段長時間以後,他們其實會比經濟學家預料中更能夠彈性應變。在後面談到中國驚人的能源需求時,我會回過頭來再度探討這個問題。我現在提起這件事,只不過是想說明經濟學家其實經常犯錯,懶惰的共識有時會帶來驚人的壓力,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嘗試指出錯誤,質疑錯誤。

出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科技推動了新的全球化時代。當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疆界逐漸消失時,我們的經濟模式拚命想要追上新的變化。近年來,政治情勢也出現了許多不尋常的變化。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與俄羅斯一度將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接受西方觀念與經濟政策的影響,但是今天13億中國人和1.4億俄羅斯人都可以過著和西方人一樣的生活,並選購相同的商品。即使他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下,顯然也渴望享受到個人財富增加的甜美果實。

我從孩提時代就是英國曼聯足球俱樂部(Manchester United Football Club)的球迷,據報導,在曼聯中國網站註冊的球迷高達7,000萬人。麥當勞在中國和俄羅斯四處開店,生意興旺,這兩個國家的時尚服飾業也蒸蒸日上。法國精品業者路易威登(Louis Vutton)在金磚四國的業務呈現爆炸性成長,甚至連路易威登在西方國家開設的分店如今都有大批顧客其實是來自金磚四國的觀光客。

的確,法國學生現在都懂得喬裝顧客,到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路易威登旗艦店買名牌包,藉此賺一筆外快。路易威登的主管告訴我,過去中國黑幫會包辦所有旅費,請人飛到巴黎兩日遊,條件是回來時每個人必須帶四個路易威登的皮包,讓他們在中國高價出售。路易威登發現這種情形後,就推出新政策,規定每位顧客最多只能買兩個皮包。為了規避這項上限,現在中國觀光客會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尋找想賺外快的人,然後付50美元請他們幫忙買名牌包。

我相信,中國政府為了鼓勵外資和積極參與世界貿易而擁抱全球化,也激勵印度積極採取行動。雖然推動經濟成長的因素很多,但我相信,印度領導人從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成就中學到的一課是,在不改變基本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情況下,要大幅提高十餘億人民的生活水準,並非不可能的事。

當金磚四國決定更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時,他們也對西方的總體經濟政策採取更開放的態度。突然之間,這些國家的政治人物和學者都渴望學習和應用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比方說,惡性通貨膨脹過去多年來一直摧殘巴西經濟,後來巴西政府決定大力打擊惡性通貨膨脹,終於令巴西脫胎換骨。由於巴西政府能嚴格執行抗通膨措施,2000年,巴西才能揮別1960年的巴西,走出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人對於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崛起和持續成功都大感意外。這股趨勢改變了這些國家數百萬人民的生活,幫助他們脫離貧困,也激發他們的雄心壯志,他們的轉變愈來愈感動我們所有的人。金磚四國的概念、四個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以及他們為其他國家勾勒出的光明前景,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的傳奇故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