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心靈地圖」一書在美國1978年出版,
經過5年的時間才登上全美暢銷書排行榜。

鄭弘儀及於美人主持的新聞哇哇哇有一集在探討,
關於許多男人婚後或另一半生產後便不再碰老婆,
最後導致婚姻不美滿,甚至離婚。

記得鄭弘儀曾經在節目中說過一個笑話,
有人問一位女明星結婚有什麼好處,
那位女明星語帶雙關的回答:“有個鳥用~”

當這集談話性節目結束時,我用搖控器關掉電視後,
腦中突然浮現一個問號:「性愛、真愛、結婚這三件事能混為一談嗎?」。
顯然,多數人肯定是將這三件事混為一談。
在許許多多的已開發國家其法律明定一夫一妻制,
各位能夠明白這種限制其實並不符合人性真實的需求。
「與神對話」的作者唐納.沃許提出過,
人們是無法停止追求“自由的愛”那正是我們的天性;但婚姻卻限制了愛的自由。
法律是為了確保人人對伴侶的責任感,以免在道德的議題上造成困擾。

其實,性愛或許是愛的一部分,但性愛絕對不代表真愛。
有太多的男人去嫖妓,難道這些男人真的愛他上過的妓女?
無論男人、女人都受到這種迷思的蠱惑,
以為性愛就是發生“真愛”後必然的結果,沒有性愛便認為對方不愛我。

基於如此才會出現嫖客想娶妓女,妓女卻騙錢走人;
而女人結婚是為了「有個鳥用」,偏偏另一半的鳥婚後卻不給妳用。

因此關於愛的認知,在讀了「心靈地圖」後,
驚覺自己對愛的定義竟然被電視電影荼毒頗深。
原來「真正」的愛,才不是流行歌曲、經典老歌裡唱的那種愛。
作者所謂的真愛,是能夠幫助我們心靈不斷成長的愛,
而追求心靈成長,是本書的重點。
作者提供一些心理學、病情案例、神恩現象,
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瞭解自己。
就像蕭湘居士所言,學面相與看面相,
最主要的是「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是最困難的了。

至於認識自己為什麼那麼重要?
相信不用我說,朋友們一定都明白。
最後附上「心靈地圖」的部分片段。


*********************************

★墜入情網
與愛有關的錯誤觀念中,
最有力也最被接受的就是把「墜入情網」當作愛,或至少是一種愛的表現。
墜入情網往往是出於意識或潛意識的性動機。
第二個問題則在於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
不論對像如何,我們早晚都會從情網裡爬出來。

要瞭解墜入情網和它無可避免的結局是怎麼回事,
必須對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疆界」略作說明。
嬰兒初生幾個月內,還不懂得分辨自我與外在的世界。
他挪動自己的手腳,以為全世界也跟著動;
他感覺飢餓,以為世界跟他一起挨餓;
他看見母親動,以為自己也一起在動,
母親唱搖籃曲,他以為那是自己發出的聲音。
在新生兒心目中,一切會動和不會動的、你和我、個體和世界,全都沒有區別。

隨著經驗增加,嬰兒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的其他部分不一樣。
他餓的時候母親不見得立刻來餵食,
他要玩的時候,母親卻不見得有興致,
他的意願跟母親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自我疆界的發展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以後,但愈到後來愈側重心理方面。
例如兩到三歲之間,孩子開始認清自己的能力有限,
在這之前,他雖然明知道無法左右母親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的願望與母親的行動混淆,
所以兩歲大的孩子往往是家裡的霸王,凡事稍有拂逆,就大發脾氣。

三歲開始,孩子的態度會明顯的軟化,
因為他已經能接受自己實在沒什麼權力的事實。
不過,一呼百諾,隨心所欲的幻想,通常還得好幾年才會在挫敗中消失。
在這之前,孩子還是會經常作無所不能的夢,
所以無敵超人、太空飛俠之類的故事,特別受這個年齡的孩童歡迎。

但即使超人的故事,也不能全然滿足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肉體與能力薄弱造成的限制感愈來愈真切,
所有個體都必須在一個名叫社會的團體中,靠合作維繫生存。
每一個個體在團體中都毫不突出,同時又因為個人的認知與局限,被迫與其他個體隔絕。

處身自我疆界之內是非常寂寞的。
有些人認為自我疆界是一種保護,寂寞能給他們安全感。
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寂寞難耐,渴望逃出自我疆界的牢寵,與外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墜入情網的經驗就使我們得以逃避寂寞…只可惜是暫時性的。

墜入情網使自我疆界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一個人的自我跟另一個人合而為一。
一個人突然衝出了自我,像決堤洪流般湧向心愛的人,驀然之間,寂寞消失了,
代之而起的是無以言喻的狂喜。
我們跟心愛的人合而為一!寂寞不再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
與心愛的人合而為一跟兒時與母親合而為一的記憶互相呼應,
我們似乎又重溫童年時代無所不能的快感。一切都變得可能!
與心愛的人共處時,我們覺得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我們相信愛的力量能征服一切,前途一片光明,
這些感覺與現實脫節的程度,就跟一個兩歲大的孩子,自命能夠統治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早晚,現實會粉碎愛情之夢;早晚,日常生活的難題會再次出現。
他要做愛;她不要。
她要看電影;他不要。
他要把錢存進銀行;她要買洗碗機。
她要談自己的工作;他卻要談他的事業。
最後雙方都痛苦地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的跟愛侶合為一體,
對方將繼續擁有全然不同的慾望、品味、偏見,
乃至對時間的掌握,而且永遠如此。
自我疆界重新合攏,他們又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這時情侶若不謀求分手,就勢必得開始學習在現實中真正相愛。

我在此用「真正」兩字,因為我認為墜入情網那種相愛的感覺,只是一種幻覺。
我相信,情侶要等脫離情網後才能真正相愛,因為真愛的基礎不是一種戀愛的感覺。
真愛發生的時候,很可能完全沒有戀愛的感覺,愛的行為也不需要戀愛的感覺作後盾。

墜入情網不能擴充一個人的疆界;只會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暫時崩潰。
擴充自我需要靠努力;墜入情網卻不需要花半點力氣。
一旦墜入情網的美好時光結束,自我疆界又恢復原狀,
當事人只會覺得幻滅,但並不因而成長。
真愛是永久性的自我擴充,墜入情網則否。

墜入情網唯一目的就是消除寂寞,
或許會經由結婚使它更持久,但絕對與心靈成長無關。
事實上,戀愛中的人會一直覺得處於某種登峰造極之境,
不須要成長,只要處於現狀就非常滿足。
我們的心境非常平靜,也不覺得心愛的人有心靈成長的需要,
在我們看來,對方十全十美,縱然有些小缺點,也無傷大雅…
一些小怪癖只會增加他們的魅力。

一般都知道,性與愛雖然可能同時發生,但很多時候卻是不相干的兩回事。
性行為跟自我疆界的崩潰因而產生的狂喜,多少有點關聯。
就因為自我疆界在剎那間消失,才會有人在妓女面前狂喊“我愛妳”,
但狂喜的瞬間過後,自我疆界恢復原狀,
卻再也提不起一點感情,甚至連喜歡對方都談不上。

墜入情網與性具有特殊關聯,我揣測可能與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關。
有可能墜入情網是基因對人類理智耍的花樣,使我們欣然落入婚姻的陷阱。
缺少這種激情,很多夫妻早在步入結婚禮堂前,就會被婚姻的現實嚇得落荒而逃。

談戀愛的經驗能有效維持婚姻關係,它造成的永恆幻覺功不可沒。
這種幻覺來自童話故事的浪漫愛情,
公主與王子最後終於結了婚;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我們既然遇見了上天注定的佳偶,成就天作之合,
就該永遠滿足彼此的需要,永遠生活得和諧又快樂。
萬一事實並非如此,發生磨擦,激情消失,那麼一定發生了嚴重的錯誤…
我們違背了上天的旨意,錯過了最相配的人。
我們以為的愛不是真正的愛,一切都無從補救,只能痛苦一輩子,要不就離婚。

神話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往往涵蓋了放諸四海皆準的宇宙真理,
但浪漫愛情的神話卻是一則可怕的謊言。
數以百萬計的人浪費畢生精力,只為了使現實生活契合不真實的神話。

走出情網的認知其實應該是真正婚姻生活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如果夫妻能學會真正把配偶當作獨立的個人;
接納這個事實,在健全的基礎上邁向成熟的婚姻。
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個體,他會尊重和鼓勵對方獨立。
唯有兩個堅強而獨立的個人,才能建立美滿的婚姻。

★何謂真愛?
唯一的標準是:
真愛不是一種排山倒海而來,什麼都可以不管的感覺,
它是一個經過審慎考慮,全心投入的決定。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愛。

我為愛下的定義是:
為了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擴充自我的意願。
真愛發乎自願,而不情緒化。
用真心去愛人是出於自主的決定,不論愛的感覺存在與否,都要投入奉獻。
有愛的感覺固然好,如果沒有,愛的意願與奉獻的承諾也不會消失。


***********************************

吳若權專訪聖嚴法師後出了一本「甘露與淨瓶的對話」,
其中提到「愛」能夠昇華成為「慈悲」,
這種觀念又給我另一種衝擊,值得學習。

★「慈悲」是愛的最高層級
聖嚴法師認為,愛,最常見的形式是,
父母對子女的愛、夫妻或情侶的愛、朋友或師徒的愛。
這種愛的形式,有個特點,就是雙方都想付出關懷,
不是為了自己想得到什麼,其中也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犧牲、甚至佔有的渴望,
但基本上都還算是正常的程度,不會嚴重地阻礙彼此的發展。

比這個層級更次等的是「貪愛」,
這種愛純粹是以個人的私利出發,
愛的是對方的財產、地位、名利、榮耀、權位,
若沒有得到這些好處就無從愛起。
愛,全然是因為自私的佔有而存在,這種愛經不起考驗,是很薄弱的。

在佛法上,以上兩種愛,都並不被鼓勵。
愛,原則上就是付出、關懷、照顧,沒有條件、不分對象。
不能只愛自己相關的人,只愛自己的民族,或只愛自己的國家,而是要愛眾生。
當我所愛的對象,一律平等,沒有差別性的對待,
從「關懷、付出、照顧」的愛,昇華為「平等的、沒有條件、也不指望對方回饋」的愛,
就是愛的最高層級,叫做「慈悲」。

本文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kwjko/134664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