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好書推薦:黑天鵝效應


投注在「準備」上,而不是「預測」上!
別讓自己「喜歡蘋果多於橘子、喜歡橘子多於梨子,而且『喜歡梨子多於蘋果』」

作者是一位證券交易員,以他的自述顯然是個操盤行家。
因為他幾十年來皆是工作三年、遊玩一年。
在業餘時他喜好專研不確定性、機率、哲學方面的知識,
但他本身是個經驗論者,注重將知識實用而非光說不練。(有些偉大的哲學家是光說不練的)

而「黑天鵝效應」來自於他生命中所體驗到的一切,
絕大部分更來自於他工作環境中所發生的現象。
作者要告訴大家統計學、數學、鐘形曲線已經被現代人給誤解、誤用了。(違背古數學家的精神)

當他告訴客戶未來的獲利是無法預測時,有些客戶就走人了。
但精於算數與打嘴砲的業務員,以鐘形曲線展示股票未來穩定獲利,
加上花言巧語、信心保證,就可以獲得客戶的信賴。
需要確定性,這是人類的天性,然而也是一種智慧上的惡行。
機率屬於文科;是懷疑論的後代,而不是一種工具。
現代的金融從業人員卻用來滿足神奇計算和確定結果的慾望。

根本就沒有人預測得到兩架飛機撞向雙子星大樓;(要是預測到早被美軍打下來)
也沒有人預測得到原油價格會飆漲到每桶百元美金以上;(還有人白癡到以為會跌回百元以下)
更沒有人預測得到美國次級房貸的衝擊。(企業營運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股戶是不可能得到的)
官僚體制(政府、金融機構)所做的預測似乎是用來解除焦慮,而不是用來制定合適的政策

作者將世界分為兩種類別:「平庸世界」與「極端世界」
兩者同時存在,但「極端世界」隨時會產生「黑天鵝效應」,
一個黑天鵝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是平庸世界的一千倍左右。
因此平庸世界的影響可以不列入計算與考量的範圍,
但大部分的人卻一直拿平庸世界的準則來自我解套。

黑天鵝效應有好也有壞,但完全無法預測。
於是作者要我們做事情要有「準備」而非「有勇無謀」,作者說:
「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來自於投資的冒險。
但有些傻瓜可能會有下述主張:
這些人玩俄羅斯輪盤,由於他沒死,
還有錢賺,因而認為玩這種遊戲是個好主意。
再說一次,我不是要揚棄冒險的想法,因為我本身就從事冒險。
我只是對鼓勵無資訊冒險抱持批判態度。
一般而言,我們會冒險,並非出於暴虎馮河的勇氣,而是對機率的忽視和盲目!」

於是黑天鵝效應讓我發現為什麼要有「保險」這種行業。
我們就是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才會做最的壞打算,
當問題不巧發生時,才有應變的空間。
不過金融從業人員肯定不喜歡這本書的理念,
因為「完美的鐘形獲利曲線」如果只是畫大餅說瞎話,大概就不好玩了。(安撫不了客戶)
以下提供作者的書中的重要理念吧~


★火雞問題
任何從「觀察」所得到的「知識」,先天上都存在著陷阱!
請考慮一隻每天餵食的火雞。
每一次餵食,都讓這隻禽鳥確信,
每天有個友善的人類「為了它的最大利益」(套用政治人物的慣用語),
而來餵它,這是其生活中的普遍法則。
在感恩節之前的一個星期三下午,某件「預想不到」的事將會裁生在它身上。
火雞問題可以化為任何「餵你的那隻手可能就是扭斷你脖子的那隻手」這種狀況通則。
它的信心隨著友善餵食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而它的安全感也越來越高,雖然宰殺之日越來越逼近。
想想看,其安全感在危機最大的那天達到最高峰!

上圖提供「歸納問題」的盲點。
你對一個假設變數觀察了一千天。
稍微轉換這個圖就可以是任何事物:
書藉銷售、血壓、犯罪、你的個人所得、一檔股票、放款利息等等。
然後,你「單靠過去資料」上的性質所得到的一些結論,
對接下來的一千天,甚至五千天的未來走勢做推估。
在第一千零一天時…砰!
一個過去完全沒料到的巨大變化發生了。
無條件相信過去經驗好處的人,請考慮一位知名船長所講的智慧結晶:
「我這輩子中,從未見過任何事故…任何值得談的事故。
我在海上那麼多年從未見過一艘船出事。
我的船也從未沉過,而且我也從未碰過任何有沉船之虞的危難。
–史密斯(E. J. Smith)1907年.鐵達尼號船長。」

史密斯船長的船在1912年沉沒,成為史上談論最多的船難事件。
(5年前信誓旦旦的說,5年後自食其言)
史密斯船長這種論調非常常見,一點都不好笑。
2006年6月9日,一家名叫「紅莧」(Amaranth)的基金,
因為在短短幾天內就損失了七十億美元而必須關門大吉,
這是交易史上最嚴重的損失,諷刺的是,該基金以一種「永不凋謝」的花為名。
在事件爆發前幾天,該公司發表正式聲明,要求投資人不用擔心,
因為他們有12員風控經理–這些人運用過去的模型,對這類事發生的機率計算風險值。
就算他們多成112位風控經理,也不會有什麼差別;他們還是會爆掉。
顯然,你無法製造出比「過去」所能提供的資訊還多;
如果你買了一百份《紐約時報》,我不太確定你未來知識的增加是否有所幫助。
我們就是不知道「過去」裡頭到底含有多少資訊。

你檢示過去,並導出未來的某些規則。
喔,以過去推測未來的問題可能比我們前面所談的還要嚴重,
因為同樣的過去資料,可以「確認」一項定理,也口以「否定」該定理!
如果你在明天之前都還活著,這可能表示,
若非你可能長生不老,就是離死亡更近了。
這兩個結論都建立在完全相同的資料上!
如果你是一隻被餵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火雞,
你可以天真的假設,餵食動作確認你的安全,
或者,很聰明地發現,餵食動作確認你將成為晚餐的危機。
一個熟人,過去甜言蜜語的行為,
可能顯示他對我的真愛以及他對我的關懷;
但也可能確認他很愛錢,算計著哪一天要奪取我的財產。


我們就是愛表面–新聞讓你變笨蛋
尼采所謂的「文化市儈」(bidungsphilisters)即品味傭俗的知識分子、
思想界裡的藍領階級,他們對文化做矯情的接觸而且相當膚淺;
其缺乏好奇心,且只以自己的思想為中心,缺乏博學之識。
這些文化市儈告訴你說,你被各個領域拆得四分五裂;
你的回應是,這些學科都是人造而武斷的,一點用處都沒有。
接著你告訴他們,你是個禮車司機,他們就不再理你了…
你覺得很舒坦,因為你不用和他們打成一片,
於是,你不用再為了符合教條而削足適覆。

我們喜歡已知的概要和整理良好的知識…
其喜歡的程度讓我們看不到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上了歸納問題的當,為什麼我們要「確認」?

我們喜愛有形的、確認的、可觸摸的、真實的、可見的、具象的、
已知的、見過的、明顯的、有視覺效果的、社會的、腦中記憶的、
具有感情的、突出的、刻板印象的、動人的、戲劇性的、浪漫的、
裝飾的、官方的、聽起來像學者(鬼址)的、華麗的高斯派經濟學家、
數學化的垃圾、壯觀的、法蘭西學院、哈佛商學院、若貝爾獎、
穿黑西裝白襯衫打佛萊格莫(Ferragamo)領帶的人、動人的演講,和火熱的東西。
我們最喜歡的是「敘事故事」。

我們尊重已發生者,忽略「有可能」發生者。
換言之,我們天生膚淺而迷信–而且我們並不知道這點。
這不是心理學問題;這來自資訊的主要特質。

有史以來,就一直存在著高等人和低等人的區別。
對希臘人而言,有希臘人和野蠻人之分,
那些北方人所講的話含糊不清,聽在雅典人的耳裡,就和動物的尖叫聲沒兩樣。
對英國人而言,高等人的生活就是紳士的生活…和今日的定義相反,
紳士過的是閒適的生活,其行為準則包括避免做超過舒適生活所需之工作。
但我一向堅持,碰到做決策時,
我們和毛茸茸靈長類之間的差距,遠比我們想像還要少。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用一個簡單步驟就達到高等生活,
並且盡可能地遠離動物的形式,那麼,你可能要去除「敘事」,
也就是說關掉電視、盡量少看報紙的時間、不看部落格。
各種新聞、報紙的內容嚴重複,
因此,你讀得越多,可以得到的資訊就越少。
然而,每個人依然迫不及待地相要瞭解每一分剛出爐文件上的每一則事實,
並收聽每個廣播,就好像下個新聞快報就會告訴他重大答案似的。
大家成了誰見了誰、哪個政治人物對哪個政治人物說了什麼話的百科全書。
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22歲時我被效率市場(effcient markets)的理念震撼…
這個理念認為,沒辦法從證券交易中得到利潤,
因為這些金融工具自動吸收了所有的有效資訊。
於是公開資訊毫無用處,特別是對商人,
因為這些資訊已經全部「包含」在價格裡,
而數百萬人所共同分享的新聞,不會為你帶來真正的優勢。

後來我完全放棄讀報和看電視,讓我多出不少時間。
譬如說,一天多個一小時以上,一年就可以多讀一百本書,
幾十年之後,就累積成洋洋大觀。
試想看看,讀一百分報紙、看一百次新聞,
和看一百本書三者之間所累積的知識,誰比較多?
但是大家都體會不出這點,只想不斷滿足眼睛所要的視覺效果。
(補充:大前研一建議多看書和週刊,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
新聞、報紙最好少看,都是斷章取義、利益導向的)

訓練你的推理能力以控制你的決策,
訓練你自己去找出「感官和實證之間的差異」。


★預測之恥…活在過去
我們非常善於後溯敘事,並且善於發明一些故事,
讓自己相信我們瞭解過去。
我們無視於實際記錄,而使用排除了稀有事件(黑天鵝)的工具和方法,
持續對未來做預測,好像我們很會預測似的,
這點,我覺得很可恥。

舉個明顯的例子,請考慮離婚的人有多少。
幾乎所有離婚的人都熟悉離率介於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但當兩人要結婚時卻不做這樣的預測。
當然「不會是我們」,因為「我們非常相配」(好像其他結婚的人就不相配似的)。
我要提醒讀者,我並不是在測試人們知道了多少,
而是去評估「人們實際上所知道的,和他們以為知道的之間差異有多少」。

我們已經能夠看出「知道做法」(know-how)和
「知道內容」(know-what)這兩者的不同。
重點不在於你猜對的頻次是多少,而是在於你累計錯誤有多大。
經濟、金融,和政治預測者不只是錯失了重大事件,
還無恥地向客戶說,這些事件稀奇古怪…
然而,結果是「事件幾乎總是稀奇古怪」。

名滿天下的人所做的預測比沒沒無聞者還差
為什麼這些專家並不瞭解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的表現並不理想,
換句話說,他們如何編造自己的故事。
這些「專家」很會褊袒:
當他們偶爾說對時,會歸功於自己的知識深度和專業;
當他們猜錯了,不是怪罪情境,因為情況特殊,
就是更等而下之,不承認錯誤,並編一套故事。
他們總覺得,實在很難承認自己的瞭解還不夠。
我們天生就是有某種保護自尊心的特質。

我們人類是隨機事件不對稱認知的受害者
我們把成功歸功於我們的技能,
而把失敗歸咎於不受我們控制的外部事件,即隨機性。
我們覺得好事因我們而成,但壞事不是我們的責任。
這造成我們認為,不管是做哪一行,我們都比其他人優秀。

這種不對稱性的另一個效應是我們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還特殊,
和其他人不同,我們不認為其他人具有這種不對稱性。
我已經提過,正準備結婚的人,對未來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還有,請考慮對自己的未來鑽牛角尖的家庭數,
他們把自己綁在難以異動的不動產上,
認為他們一輩子都要在那裡生活,
而不瞭解,固定居所的生活,其普遍的記錄是悲慘的。
難道他們沒看到那些穿著時髦的不動產仲介商開著拉風的德國轎車到處跑?
我們具有相當程度的遊牧性,遠超過我們的打算。
請考慮那些突然失去工作的人,有多少人曾經認為自己可能會丟掉飯碗?
或者,有多少吸毒者在第一次接觸毒品時是願意長期吸毒的?

這不是樂觀者、悲觀者、正面相法、負面相法之類的心理學問題,
而是預測錯誤的特性,「如果一條河平均有四英尺深,千萬別渡這條河」。

本文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kwjko/12461994

沒有留言: